某晚在看電視的時候,您的電話突然響起。您拿起手機一看,是一個「+852」字頭的號碼來電。
電話裏的人自稱政府機構職員,說得出您的姓氏,還說:「我們懷疑您洗黑錢。您必須馬上提供個人、銀行戶口及密碼資料,讓我們徹底調查。」您驚慌失措,越聽越覺得對方有道理,政府的人總不會不可信吧?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,您會將戶口和密碼資料全部交出,還是先冷靜下來,向機構或銀行核實來電者身份,再向銀行確認您的戶口和資金有沒有被動用?
中年最易中電騙陷阱
收到詐騙電話,其實您絕不「孤單」。如果您真的在恐慌之下交出個人資料,那您就可能已墮入騙局。
根據我們最新的調查指出1,超過80%香港人曾經成為詐騙目標,26%墮入騙案,平均損失港幣3,800 元。當中10%受訪者跌下電騙陷阱,平均損失超過港幣1,000 元。而詐騙電話和假冒官員,更是港人最常遇到的騙案。
調查也反映,X世代(40-55歲)傾向服從權威人物,在電子支付、網上情緣、身份盜竊、冒充官員、求職騙案及詐騙電話六大常見騙案中,比較容易墮入冒充官員和電話騙案陷阱。
「我才不會上當」
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,但這樣想,其實會不會忽視了假冒來電的危險?您可能認為自己才不會像那10%受害人一樣,這麼容易就將資料雙手奉上。但您以為只是「協助調查」,提供全名和出生日期就無問題?
騙徒是捉弄人心的高手,即使您一開始拒絕他們的要求,他們仍然會威逼利誘,要您透露更多敏感資料來「驗證身份」。到您發現自己說得太多時,可能已經太遲。
況且,您對自己的資料和身份安全真的從來沒有疏忽大意嗎?只要公開、透露或提供過個人資料,就會留下數碼足跡,讓騙徒用「社交工程」的技倆乘虛而入。想知道到底甚麼是「社交工程」?您可以怎樣防範?看看我們「如何防範『社交工程』詐騙」,了解保護自己的方法。
防範電騙貼士
- 切勿向陌生人提供敏感資料:例如銀行登入資料及一次性密碼 (OTP),透露這些資料可令遭受財務損失的機會分別上升超過2倍及1.5倍
- 留心來電號碼:「+」號表示號碼屬境外來電,若同時顯示「852」香港區號,極有可能是偽冒號碼
- 主動向機構、銀行或公司核實來電者身份:電郵、致電或前往官方網站等多渠道核實對方身份
- 避免在社交媒體分享太多個人資料:日常生活分享得越多,騙徒掌握得越多,更可以藉此編造故事來接近您
- 採用雙重認證:在裝備啓用雙重認證或生物認證功能,加強保障
騙徒善於玩弄您的心理,捏造事實引您上當,接到可疑來電,記得保持冷靜,立即掛線。想知道其他年齡層最易中甚麼陷阱,等身邊人都可以保護自己?
- Y世代(25-39歲):網戀騙局偷心又偷金,您會中招嗎?
- Z世代(18-24歲):心急求職,小心誤墮騙案
如果懷疑已經遇上詐騙,請即時向我們舉報。